如今,全国城乡居民可以获得基于位置的未来24小时逐小时天气预报,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和短时临近预报一目了然;定制化气象预警信息服务约140万名快递员、150万名农机手;船舶航行、海洋渔业等能够用上拥有自主技术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电网企业、能源部门都能收到定制化风能、太阳能预报产品…

 

气象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观察)

黑龙江绥化市绥棱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维护农田间的小气候观测基地设备。  杜荣波摄(资料图片)

气象服务已融入生产生活,越来越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日益适应新时代需要。气象服务不再只是提醒阴晴冷暖,而是利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公众、各行各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服务防灾减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细服务乡村振兴

过去种粮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看天管理”

秧苗已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延寿县加信镇,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里暖意融融。

经过10多天棚内增温、保温,有机稻谷种子比往年提前10到15天播下,长出的秧苗种到1.2万亩覆膜田里。田间有10余部气象监测设备,全天候记录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降雨量等16种气象要素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智慧气象平台,实时显示在合作社大屏和理事长姚宏亮的手机上。

“智慧气象平台不仅提前预警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还提示病虫害等信息,从育苗、插秧、田间管理直至加工储藏,实现全程监控,随时可查看。”姚宏亮告诉记者,这一系列数字化、影视化记录,形成可追溯的水稻信息库,与气候品质评价信息一起融入一个专属二维码,为合作社有机稻米认证提供了支撑。可溯源的有机稻米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

“过去种粮是靠天吃饭,现在是‘看天管理’。”姚宏亮说,自从2015年用上智慧气象系统,灾害性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大降低,稻米生产实现全程质量可控,农业加快迈向数字化、现代化。

黑龙江是“大粮仓”,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部门提供的精细服务。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重新划分全省积温带,针对主栽品种进行精细化区划。农业气象技术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黑龙江气象”APP、电子显示屏、微信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全覆盖。

农业与气象自古密不可分。如今,农业气象服务已成为我国气象事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体系最规范的业务。以农业气象指标、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平台,正逐步成为气象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服务格局,中国气象局还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了10个特色农业气象中心。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期盼已久的‘头水’终于来了!”安徽宿州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4855.html发布于: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