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新一线

  5月7日,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5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已有多省份披露“科创债”发行新进展。

  与此同时,各地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债券落地见效。展望未来,分析人士建议,要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与科创需求,强化“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对科创债发行机制进行系统性设计。

  01

  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接连落地

  在5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介绍,目前市场各方响应积极,已有近100家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金额超过250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动态发现,各地积极参与债券市场“科技板”,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接连落地。

  5月8日,广东省内2家科技型企业、1家股权投资机构公告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25亿—30亿元。5月12日,北京地区首个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正式发行,发行人为经开区国有企业亦庄国投,债券规模5亿元、期限5年,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出资。5月13日,另一家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债券正式发行,发行人为京东方集团,规模10亿元、期限10年,募集资金用于对科技制造项目的出资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他各省市陆续展开动作。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推动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宏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和鲁信创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光大银行烟台分行、中信证券、兴业银行济南分行、青岛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债券承销。

  此外,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指导安徽应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公告发行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发行规模17亿元。

“科创债”发行热!多地抢“首发”,多措并举推落地

  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不仅有效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领域质效,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3类发行科创债券的主体来看,朱鹤新表示,最需要给予支持的是股权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股权投资机构本身是轻资产的,长投资周期的,靠自身发债融资期限比较短,融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通过债券科技板,即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过从各省市当前披露的情况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暂以科技企业居多。展望未来,不少分析人士也建议债市“科技板”在发行主体拓宽、审批流程简化等多方面有所精进,以进一步提高市场积极性。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发行主体上需突破当前以大型银行和国企为主的局限,引导中小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民营科技企业及私募股权机构加入。例如,鼓励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设立产业基金,形成“债市融资—股权投资—科技孵化”链条;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通过信用保护工具增信发行债券,提升市场接受度等。

  “提高市场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平衡风险与收益”,薛洪言分析,一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政府风险补偿+专项担保+保险共保体”的多重缓释模式,降低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的风险顾虑;二是引入长期资本,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配置科创债,通过“耐心资本”更好匹配科技企业长周期融资需求;三是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如推出科创债专项指数、专属ETF产品,并优化做市商激励机制,增强债券流通性;四是实施差异化考核,在银行MPA评估中对科创债业务给予优惠权重,激发金融机构展业动力等。

  02

  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探索科创债发行机制

  公告发布后,5月15日,人民银行、科技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再提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整体来看,在积极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方面,各地多措并举,已探索出相应经验与范例模式,包括摸排意向名单、制定“一企一策”专项推进方案、多部门协调联动等。

  例如,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全面摸排省内有发债意向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名单,深入了解发债主体的发债需求及发债计划,建立科技创新债券发行项目库;会同交易商协会、省金融局、科技厅、工信厅、国资委等部门开展政策宣介会、投融资对接会、上门走访服务等,向46家企业深度宣介银行间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最新政策,为企业释疑解惑、“量身定制”发债安排;联合省金融局、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推动省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场化担保增信机构等对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提供增信支持,降低发债融资成本。

  “为了更好地构建科技、资本与产业良性循环的融资生态,各省份在科创债发行机制上的探索需要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更好地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指出。

  具体来看,庞溟建议构建复合化、立体化、专业化的实施框架。纵向维度,各级政府应牵头建立科技企业分层分类培育体系,依据企业的技术成熟度、产业化阶段、目标市场发展情况等因素来对融资工具进行差异化、靶向化的匹配,可聚焦地方优势产业细分领域,避免“一刀切”的发行标准抑制了创新的多样性。横向维度,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通过产业技术联盟、战略产业集群等方式促进跨区域创新要素整合、形成联合发债机制。

  薛洪言同样指出,结合区域特点畅通科创债落地,需立足地方产业特色与科创需求,强化“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例如,科技园区集中的区域可推动区域性银行发行“地方优势产业专项债”,定向支持属地主导赛道;同时,可联合地方政府摸排科创企业融资需求清单,制定“一企一策”推进方案,通过地方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还可以发挥属地化优势,整合科技、税务、市场监管等跨部门数据,提高科创类企业画像精准度,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科创债”发行热!多地抢“首发”,多措并举推落地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则需要完成从资金中介向价值发现者、创造者和增值者的角色转型。庞溟提出,应针对科技创新债券相关政策所鼓励的长期限特点和市场所呈现的高评级特点,积极匹配科技创新领域研发周期和资金需求、使用等各方面特征,以优质的金融供给保证科创企业资金的稳定性、助力技术突破和业务拓展;应建立科技企业专属评估模型,突破传统财务指标束缚,将研发投入强度、专利质量、技术迭代速度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此外,应发展“投行+商行”协同服务模式,通过“科创债+认股权证”等结构化设计平衡风险收益、构建组合式融资方案;应建立科技金融长效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技术路线研判、市场资源对接等高水平、定制化的增值服务,稳步推动发债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高科技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含量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大型银行可发挥资金与渠道优势,发行专项科创债定向支持科技贷款投放,并通过资管部门配置科创债优化资产结构;中小银行可依托区域客户资源,推出‘知识产权质押债’‘绿色科创债’等细分产品,贴合本地轻资产企业需求。另一方面,继续探索‘投贷联动’模式,联合旗下子公司或外部股权投资机构,以科创债募集资金发放贷款的同时参与企业股权融资,形成‘债、贷、股’协同支持链条。”薛洪言说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28140.html发布于: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