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压力与负债端成本缓释的博弈将加剧。
5月7日,央行宣布实施降准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10个基点(bp),并预计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10个基点,同时引导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
这些政策将如何影响银行息差表现备受市场关注。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分析称,此次政策组合拳预计将直接冲击商业银行资产端收益,而存量贷款重定价,尤其是按揭贷款部分,更将进一步放大这一压力,但降准为银行负债端释放了成本空间,缓释了相关压力,综合央行一揽子货币政策来看,其对银行息差的整体影响趋于中性。
资产端收益率或下行
央行此次宣布实施降准降息组合拳,包括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降低10个基点、由此前的1.50%调整为1.40%。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一政策组合旨在为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但也对商业银行净息差这一核心盈利指标形成了双向冲击。
进一步来看,此次政策明确引导LPR同步下调10bp,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收益带来直接冲击。“以 2025年一季度末数据进行测算,若1年期及5年期LPR均下调10bp,上市银行净息差将承受约2.7bp的拖累。”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倪军指出,进一步来看,预计LPR下调对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2025年净息差分别拖累2.7bp、3.0bp、2.4bp、2.1bp。
存量贷款重定价,尤其是按揭贷款部分,更将进一步放大这一压力,部分银行全年利息收入或进一步减少。某大型银行信贷部经理对记者表示,未来若LPR进一步下调,审批贷款时收益空间将进一步缩窄,比如按揭贷款业务,只能按照最低标准执行,而且存量按揭贷款客户在重定价周期后也会要求调整利率,这将对利息收入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意味着,随着LPR的下调,银行新发放贷款的利率降低,利息收入增长受限,而存量贷款在重定价周期中也会因利率下调而减少利息收益,从而压缩资产端的整体收益率,对净息差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某银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信贷利率正处于历史低位。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全社会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3.3%左右,同比下降约0.6个百分点;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1%和3.6%,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35个和0.6个百分点;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44.91%。
负债端成本压力或缓释
此次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 50bp,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为银行负债端释放了成本空间,缓解了相关压力。
根据东兴证券分析,静态测算可降低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约 0.9bp。“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释放的1万亿元流动性,配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预计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约220亿元。”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章俊指出。
央行还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存款利率同步下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预计下行10bp,活期存款利率或下调5bp。“若存款成本优化及时落地,可部分对冲贷款收益率下行压力,但对冲贷款收益下降的压力的效果仍需观察。”
前述银行业人士对记者分析称,这一方面将增加银行可用于放贷的资金量,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的下调也将减少银行在负债端的成本支出,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息差收窄的压力,将起到稳定息差的作用。
此次央行还运用了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工具,如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准备金率调降至0,重点支持特定领域的信贷投放。“然而,此类业务的收益率普遍低于一般贷款。”前述信贷经理对记者分析称,银行在享受政策支持、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也面临着资产收益率可能进一步降低的风险,需要谨慎权衡业务拓展与收益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息差影响偏中性
商业银行净息差承压这一态势已持续多年,整体水平在当下已处于历史低位。监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平均水平仅为1.52%,远低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定的1.8%警戒线。其中,国有大型银行净息差均值为1.47%,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今年一季度分别下探至1.29%、1.33%;股份制银行息差中枢在1.6%~1.8%;城商行、农商行则分化显著,分别为1.38%、1.43%。
此次央行“一揽子”货币政策落地后,商业银行净息差也会受到影响。综合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银行净息差短期内将面临压力,但其下行空间相对有限。倪军分析称,综合来看,OMO利率下调、降准、LPR及存款挂牌利率同步调整,预计2025年、2026年将分别对上市银行净息差产生+2.6bp、-1.5bp的影响。整体上,央行“一揽子”政策预计会对上市银行净息差产生中性影响。
但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影响分化显著。对于国有大行而言,资产端受LPR下行冲击更直接,因为其贷款规模庞大,利率变动对其利息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于股份行与城商行来说,部分通过小微贷款、消费金融等高收益资产维持息差,这些业务相对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状况调整利率和规模。但需承担更高的信用成本。而对于农商行来说,区域经济活跃度决定息差表现。
“在息差承压的背景下,银行可以在负债端调整存款结构,减少高成本存款的依赖,增加低成本的结算性存款;在资产端,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化贷款结构,提高高收益资产的占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息差水平,使息差下行幅度不至于过大。”一位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长期来看在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正加快转型步伐,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以应对挑战。大型银行凭借自身资源和规模优势,加速布局财富管理和投行业务,致力于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某大型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人士表示,未来该行将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线和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等措施,推动中间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则聚焦本地化场景金融,通过深耕政务、社保等低频高黏性业务,稳定低成本负债。某中小银行高管表示,中小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本地化优势,深度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有问题工单联系,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哎呦哇啦-Ouch! Wow!。
原文地址:https://www.au28.cn/post/27299.html发布于:2025-05-08